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业信息 > 机电信息专业
专业信息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澄城县职业教育中心发布时间:24-10-21浏览量:9

澄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3年8月修订)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数控技术应用(660103)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可以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

四、职业面向

序号

对应

行业

对应

职业

对应

岗位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企业标准和证书

继续学

习专业

序号

1

制造业

车工

数控车工

车工

高职:增材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

1

2

铣工

数控铣工

铣工

2

3

加工中心操作工

3

4

3D打印

3D打印

3D打印

4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控原理、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调试、编程,产品质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素质、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质

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有社会公德,身体和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体能和精力。

⑵具有产品质量意识、竞争意识、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系统化意识。

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有一定的协调、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全局观念。

⑷具备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创新意识。

2.专业知识

⑴具有熟练的机械识图、机械作图能力及和数控专业相关的机械基础和电路基础知识。

⑵掌握普通加工和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并熟悉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原理。

⑶熟练掌握几种常用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并掌握至少一种CAD/CAM软件的应用。

3.专业技能

⑴有熟练的机械识图和绘图能力,并具备对数控设备机械部分进行简易的检测和维修的能力。

⑵具有一定的传统机械加工能力和操作数控机床床和进行手动编程的能力。

⑶具有熟练应用至少一种绘图软件和CAD/CAM软件的能力。

⑷具备对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的初步能力。

⑸能进行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机械维护维护、电气维护维修。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政治

本课程共8学分,基础模块四部分内容按顺序依次开设,安排在一年级的四个学期,每个学总共144学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课程共2学分,课内学时36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踏上新征程,共圆中国梦。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清自己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目标中的历史机遇与使命担当,以热爱祖国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健康成长、成才报国。

⑵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本课程共2学分,课内学时36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目标:基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生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时代导航,生涯筑梦;认识自我,健康成长;立足专业,谋划发展;和谐交往,快乐生活;学会学习,终身受益;规划生涯,放飞理想。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结合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了解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观,探寻符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养成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制订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升职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⑶哲学与人生

本课程共 2学分,课内学时36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目标: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主要内容: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⑷职业道德与法治

本课程共 2学分,课内学时36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目标:着眼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养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主要内容:感悟道德力量;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尊严;遵循法律规范。

教学要求: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了解我国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能够掌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初步具备依法维权和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恪守道德规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2.语文

本课程共15学分,课内学时270学时,开设5学期。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主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由8个专题构成。职业模块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安排的限定选修内容,由4个专题构成。选修专题不少于3个,其中,专题1、专题2必选,专题3、专题4任选1个。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需要的自主选修内容,由3个专题构成。

教学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整体把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组织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加强实践与应用;提高信息素养,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数学

本课程共10学分,课内学时180学时,开设5学期。

课程目标: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继续学习、未来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具备一定的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间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深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在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主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一和拓展模块二基础模块包括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拓展模块一是基础模块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包括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拓展模块二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促进专业学习、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的拓展内容,包括七个专题和若干数学案例。

教学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教学实施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要遵循数学教育规律,围绕课程目标,发展和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按照课程内容确定教学计划,创设教学情境,完成课程任务:教学要体现职教特色,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教学中要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职业素养。

4.英语

本课程共10学分,课内学时180学时,开设5学期。

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日常英语的基础上,围绕职场相关主题,能运用所学;理解不同类型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基本的沟通;能在职场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能理解英语在表达方式上体现出的中西思维差异;能理解英语在逻辑论证上体现出的中西思维差异;在了解中西思维差异的基础上,能客观对待不同观点,做出正确价值判断;能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能了解中外文化及中外企业文化;能进行基本的跨文化交流; 能用英语证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化优秀立化传播;能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能多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能有效规划个人的学习,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能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内容:本课程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构成。英语课程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由主题、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六部分构成;职业模块依据与职业领域相关的通用职场能力设立8个主题,分别为求职应聘、职场礼仪、职场服务、设备操作、技术应用、职场安全、危机应对、职业规划;拓展模块学时不作统一规定,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任意选修内容,是对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的拓展,可在完成基础模块后开设,供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的学生选修。

教学要求:应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目标要求,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制定教学计划,创设教学情境,完成课程任务;应体现职教特色,注重实践应用,在教学中合理融入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英语课程育人功能,开展活动导向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尊重差异,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特点,重视实践应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5.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

本课程共 8学分,课内学时144学时,开设4学期。

课程目标: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理解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概念和信息社会特征与规范,掌握信息技术设备与系统操作、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 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不断强化认知、合作、创新能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入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 8个部分内容。拓展模块设计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实用图册制作、三维数字模型绘制、数据报表编制、数字媒体创意、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店开设、信息安全保护、机器人操作10个专题。

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要求,对接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和专业能力发展需要,着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合作与创新能力,发展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6.体育与健康

本课程共10学分,课内学时180学时,开设5学期。

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喜爱体育运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学会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增强体育运动能力,提高职业体能水平;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现范和行为准则,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增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主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总学时不低于144学时。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内容。基础模块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2个子模块,教学时数各18学时,总36学时。体能模块又包括健康体能、运动体能和职业体能,其中运动体能可结合拓展模块中的运动技能系列实施。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发展等方面需要的选修内容,分为拓展模块一和拓展模块二。拓展模块一为限定性选修,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类运动、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7个运动技能系列。健康教育包括健康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膳食营养和食品安全,常见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安全运动和安全避险,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常见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环境、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体育教育规律,始终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中要以身体练习为主,体现体育运动的实践性,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等,以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业水平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体育素养,把握课程结构,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7.艺术类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艺术鉴赏与实践等活动,发展艺术感知、审美判断、有意表达和文化理解等步术核心,素养。艺术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相关课程内容衔接,包括音乐鉴赏与实践和美术鉴赏与实践。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包括舞蹈、设计、工艺、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

(1)音乐

本课程共1学分,课内学时18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目标:音乐鉴赏与实践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和实践能力,提升其音乐品位为目的的音乐活动。学生通过聆听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认识音乐的基本功能与作用,获得精神愉悦,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五线谱乐理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达到音准、节奏准确;培养音乐的听觉,积累音乐语言,并重视音乐注意力与记忆的训练。

主要内容:本模块教学由音乐鉴赏基础和内容、音乐实践活动等组成。了解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认识音乐要素;掌握音乐鉴赏的基本方法;聆听欣赏中外经典作品,感受、比较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的表现风格、审美特点和文化特征;认识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及所学专业的关联;激发创新意识,促进专业学习;参与校内外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要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熟悉不同艺术类型,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⑵美术

本课程共1学分,课内学时18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目标:美术鉴赏与实践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审美和实践能力,提升其美术品位为目的的美术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赏析、评判等活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情感,理解作品内涵,认识美术的基本功能与作用,提高审美情趣和美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教学所具备的画图及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美术专长及审美能力,运用最简单的造型方法、最简单的色彩和最简略的形式表现

主要内容:本模块教学由美术鉴赏基础和内容、美术实践活动等组成。了解不同的美术门类,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和造型语言;欣赏中国书画、雕塑和建筑等经典作品;欣赏外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经典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感受外国美术主要流派的艺术风格、审美特点和文化特征,理解世界美术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要求:美术教学应通过不同美术类型(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摄影等)的表现形式与发展演变进程,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熟悉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要重点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各种美术佳作,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公共艺术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要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掌握审美方法,提高审美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要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开展实践创作活动;要注重结合不同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加强学习指导与课外辅导,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要注重课程之间的拓展和延伸,有机整合文化艺术资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8.物理

本课程共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开设2学期。

课程目标:物理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获得发展:了解物质结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基本的物理观念,能用其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品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主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物理课程由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一、拓展模块二三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等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是其他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选修内容。拓展模块一分为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三大类,是在基础模块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要而分别设置的内容,是三大类相关专业学生的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二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而精选的内容,是各专业学生的任意选修内容。各地、各学校也可根据地方资源、学校特色、专业需要及学生实际情况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基础模块:共45学时,2.5学分。拓展模块一每类共36学时,2学分;拓展模块二共9学时,0.5学分。

拓展模块一:本模块分为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三大类。机械建筑类由运动和力,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及其应用三个专题组成;电工电子类由运动和力、静电场的应用、磁场的应用、电磁波四个专题组成;化工农医类由液体、气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声波及其应用,电学知识及其应用,光学知识及其应用四个专题组成。

拓展模块二:本模块由运动和力、功和能、热现象及能量守恒、直流电及其应用、电与磁及其应用、光现象及其应用、核能及其应用七个主题组成。

教学要求:物理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仟务,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特点,遵循物理教育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9.化学

本课程共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开设2学期。

课程目标:能依据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辨识;能从微观结构探析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物质性质的差异、反应特征和变化规律,理解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能使用化学符号描述常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微观层面理解宏观现象并解释 其原因;理解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同时也是变化的;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和规律,知道化学变化通常伴有能量变化;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建立化学平衡思想, 能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观察化学反应现象的方法,能使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反应 现象;能分析化学反应现象,认识反应的特征、规律和本质;能运用化学变化及 其规律解决物质鉴别和分类等问题;认识实验探究对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学会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利用探究结 果形成合理的结论;具有质疑与批判精神,初步形成创新意识;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 变化的兴趣,能主动关注、客观分析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正确认识化学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关系,形成节约、环保、安全的行动自觉,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主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是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 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是其他类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选修内容。

拓展模块分为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三大类,是在基础模块 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要而分别设置的内容。各 地、各学校也可根据地方资源、学校特色、专业需要及学生实际情况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化学课程基础模块共45学时,2.5学分。拓展模块中,医药卫生类共36学时,2学分;农林牧渔类共27学时,1.5学分;加工制造类共9学时,0.5学分。

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构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进一步细化,形成不同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按照分层教学的要求,实施分层、分类的考核与评价。

基础模块由原子结构与化学键、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溶液与水溶液中的离子反 应、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简单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常见生物分子及合成高分 子化合物六个主题组成。

拓展模块分为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三大类。医药卫生类由溶 液、胶体和渗透压,缓冲溶液,闭链焼,焼的衍生物,脂类,糖类,杂环化合物 和生物碱,蛋白质和核酸八个专题组成;农林牧渔类由缓冲溶液、胶体和渗透压, 滴定分析法,脂类和纤维素,杂环化合物、生物碱和核酸四个专题组成;加工制 造类由电化学基础与金属防护、化学与材料两个专题组成。

教学要求:化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突出化学学科特点,遵循化学教育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多种课程资源,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0.历史

本课程共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开设2学期。

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能够依据史实与史料对史事表达自己的看法,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愛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主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时数为72学时。基础模块I“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本模块共有15个学习专题。基础模块Ⅱ“世界历史”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本模块共有11个学习专题。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建议教学时数为18学时。

教学要求: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历史学习与学生职业发展的融合,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

11.劳动教育

本课程共5学分,课内学时90学时,开设5学期.

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日常生活芳动教育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衣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教学要求: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组织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自我管理生活,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性劳动,做好校园环境秩序维护,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培育社会公德,厚植爱国爱民的情怀;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芳动态度,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程共2学分,课内学时36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主要内容: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现代价值;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儒道佛三种文化熏陶;诸子百家思想精华;文学之美、 雕梁画栋、翰墨丹青、中国传统音乐鉴赏。

教学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课堂、兴趣小组、课外实践、课外活动等多方入手,融入语文、德育课程教学过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家国情怀与传统美德的内涵,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家国情怀与传统美德的内在关联,用正确的方法论引导学生分析在涵养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的路径。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的现代人格,促进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应对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了解先秦儒家、道家思想核心经典和基本思想,掌握基本的国学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加强自身修养。

13.就业创业指导

本课程共2学分,课内学时36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整体设计思想。以职业指导的工作过程为载体,将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整个工作流程,分为择业、从业、乐业、就业、创业、毕业六个指导环节,具体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的提升、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求职准备与策略、学生自主创业和毕业程序与就业权益的的基本教程和实训内容,旨在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提供系统的解惑答疑和行为能力训练,建立环环相扣的职业指导工作流程与教学流程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使用互动教学法,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本课程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方法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优秀毕业生、职场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二)专业(技能)课程

1.机械制图

本课程共8学分,课内学时144学时,开设2学期。

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投影作图、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能熟练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能徒手绘制较简单的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能熟练使用一种计算机绘图软件。

主要内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几何作图;正投影法和视图;点、线、平面的投影;基本体;组合体;零件图;标准件、常用件及其画法;装配图;计算机绘图;极限与配合。

教学要求:本课程课堂教学应综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常规教学操作;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电子图板和三维动画模型,积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达到较熟练的识图和绘图能力的目的;教师应针对学生专业,选择相应案例,突出以生产一线零部件、工装设备等为载体,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趋势,特别是及时宣贯机械制图新标准,努力使课堂教学贴近生产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应积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谨有序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2.机械基础

本课程共2学分,课内学时36学时,开设1学期。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具有对机构和零件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一定的制图能力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一般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外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认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养成踏实、严谨、进取的品质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感受机械设计成果的美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主要内容: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联接;带传动;轴;润滑状态;滚动轴承;联轴器和离合器;液压传动原理及基系统的组成。

教学要求:应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议在教学过程